《Measurement&Review of Luxury&Precision W1/W2(补完W1数据)》有39条评论

  1. 要是最終上市販售的機器品質都穩如送測機,那可真是乾翻全世界的小尾巴,看看那噁心的12K,我賭它一定沒朋友。
    有預訂上市日期嗎? 不趕緊買2台玩玩對不起自己的耳機,2000都給他買買買!
    另SSR、SSP有沒有必要上台機我不知道,但可愛小人立牌肯定要放在台機上…

  2. 狼教授,我有個不情之請,如果有機會您是否能對最近的小尾巴/台機,多測一點寫非典型的指標,例如55hz(A1)、440hz(A4中央基音)、3520hz(A7)、7040hz(A8)等的FFT圖,另針對小尾巴的部分是否能補測中小音量時的THD等參數,因為小尾巴的使用場景確實是比較多使用在耳塞上,不會開到接近最大聲。
    以前曾有一個音響老前輩提出「不同廠牌機器的辨識度源於該廠牌控制失真的方法」這一論點。以下摘自 Weltschmerz:由樂理音程觀念分析音響偶次、奇次諧波失真的聽感關聯。 「失真是音響系統設計揮之不去的必然之惡,如何控制失真是各設計師展現聲音美學的必要手段。不知如何控制失真,就無法隨心所欲創造聲音美感…。如果設計師所追求的聲音是和諧的美感,那盡可能控制失真在2、4、8次諧波失真,意即輸入鋼琴中央A(440Hz)訊號,將失真控制在880Hz、1760Hz、3520Hz,因基音(主音)與各諧音都是八度音關係,聲音聽來會更為溫潤。就算播放乾澀的錄音唱片,聽起來也富水分…」
    進一步延伸他的論點,若某機器在不同頻率下設計不同的失真形式及程度(如在低頻部分失真少;高頻部分則2、4次失真稍多)”可能”造就出低頻快速乾淨,高頻亦能豐潤悅耳的主觀聽感?
    希望借助您精良設備以及一些您主觀聽感、過去對部分機器的聽音經驗,是否能找到一些數值指標與聽感相關性。
    PS:sci-fi永不為奴

  3. 不好意思。可以帮忙了解一下w2单端sinad表现比平衡差得有点多,而且左右差也有2db的这个问题可以像w1那样透过固件解决么?这个情报之所以比较重要不是因为不够优秀,而是就现在所测得的数据来看,w2的单端比w1也有所不如,惟独平衡比w1要强上不少。换句话说,如果最终形态跟目前不会差太多的话,假设只用单端的情况下,可以说半点买w2的理由也不存在。由于w1的单端原先也有相似的倾向,但通过固件修正后,表现甚至达到与平衡口大致相近的水平,故此希望能够确认一下。感谢。

    • W2单端的模拟输出其实确实和W1的单端几乎没有差别 左右差乐彼也在努力修正。不过W2的数字部分(Jitter—也就是那个12K的图强太多了) 而且W2还在实验一种特殊的调音……

    • sinad數值往往顯示不出背後完整的資訊,建議您看一下W1、W2單端輸出儀表板圖形,這才包含完整的資訊,理論上一個播放器做的越好,在1K的主峰下面開岔的位置應該越低、寬度越低,非1K的主峰數量越少、高度越低,W2很明顯輸W1不少
      現在大部分正規廠商至少都有能做到1+1>1的功力(或者說能做到1+1>1的廠商才稱得上正規廠商),2片DAC比1片DAC有更大優勢,尤其是在這種體積的裝置上。
      在W2還沒有發售的現在,只看價錢與性能,正常音量使用範圍下,W1與MU3X可能在伯仲之間(因為W1沒有低音量下的測試圖,無法下出結論),只看1K的FFT圖的話應該是MU3X更好,因為相位噪聲問題…

  4. 因为您MU3X的测试关评了所以在这里问一下,在Windows的WASAPI已经完全稳定下来的现在,ASIO是否没有多大意义了呢?我看foobar2000的官方文档也不建议使用ASIO,毕竟WASAPI的独占模式也能提供低延迟和无混音。

    • 这事是这样 WASAPI确实在绝大部分情况下还挺好用的,但是对于测量来说…… APx的软件只支持ASIO…… 而且由厂方提供对接本来就更靠谱一些…… 更何况我接触下来大部分正规厂商都还在继续提供ASIO的支持呢……

        • 用最直白的话来说,在有WASAPI的情况下,提供ASIO不但是多了一个选择,而且锅也甩给了厂商(对我们测量者来说) 我用你的驱动 你的接口 测出来该垃圾 该好 都是你的事情 别找别人的问题(比方说Mu3X 一开始我用ASIO4ALL测出来有问题 因为厂商对DS接口回报的东西或者说对ASIO4ALL设计不友好 这时候 我测错 是我错 但是何曾不是厂商能找借口的地方? 难道你对DS音频接口回报你是48/16的规格就对了?)

          我后来找到ASIO2WASAPI 测对了 是幸运 但是毕竟ASIO2WASAPI也是第三方开源做的…… 万一又错了呢? 或者实际上就是有问题……厂商找借口呢?

          很多时候责任边界得清晰 而厂商不提供ASIO驱动就会导致责任边界的模糊化

          我不喜欢这样

    • 由于移动终端的不确定性,只做过安卓(Mi10Plus)和iPhone(12Promax)最基本的Dashboard(LO),没有区别。但听说早期版本固件在低阻大音量时候有一些兼容性问题

发表评论